记得去年夏天路过玉林北站时,骄阳下工人们正拧着螺栓固定最后一截钢轨。汗水浸透的橙色工装在阳光下格外晃眼,有个老师傅倚着栏杆休息,我递了瓶水过去闲聊。“这铁路通了,我闺女从南宁回家就不用转三趟车啦!”他抹着汗笑出一脸褶子。当时还不曾想,这条让老百姓眼巴巴盼着的钢铁巨龙,即将彻底改变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。
行走在玉林老城骑楼下,青石板路还回荡着古代商队的马蹄声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通道的交接点,玉林街头巷尾的凉茶铺和酸嘢摊间,至今流转着“千年商埠”的基因。朋友带我去看西街口的清代商会旧址时,指着墙上斑驳的航运图感慨:“祖辈们用扁担挑货走三个月到广州,现在我们坐高铁去南宁怕是茶还没凉就到了。”
南宁东站巨大的穹顶下,电子屏滚动着“南玉高铁试运行”的红色字幕。这条193公里长的银龙穿梭在喀斯特峰林间,最高时速350公里刷新了广西自主建设高铁的纪录。朋友小林在南宁做跨境电商,每周要跑玉林仓库验货。“以前开车走高速遇上堵车,单程就得三小时。有次暴雨天在路上耗了整晚,急得嘴角起燎泡。”他弹了弹即将启用的蓝色车票,“以后50分钟直达,够我处理完两批货单数据。”
真正见识到工程之难是在平悦隧道施工现场。跟着项目组深入隧道时,热浪混着粉尘扑面而来,岩壁渗出的水珠在安全帽上溅开细雾。工程师老黄打着手电照射岩层:“最大埋深224米的地压像随时要碾碎我们,最浅处18米的覆土又薄得像蛋壳。”为对付40度高温,工区角落堆着融化中的巨型冰块,运冰车每天要往返十几趟。有个年轻技术员掏出手机给我看对比照:去年隧道贯通时,他和工友浑身泥浆却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郁江特大桥的建造更显智慧。站在江畔看90米高的桥墩刺破云雾,总工老韦说起创新时眼睛发亮:“裸岩河床上首创的分段装配围堰,像拼乐高似的把万吨桥体托出水面。”他翻出施工视频——重达千吨的桥体在江心缓缓旋转,最终严丝合缝嵌入桥墩,“这转体精度够给绣花针穿线了”。
冷链物流基地里又是另一番景象。清晨五点的冷库月台灯火通明,装载容县沙田柚的货柜车列队待发。物流经理阿娟掀开冷链车帘布:“以前水果走公路运湛江港,荔枝摘下来三天才上船。现在高铁+海运联运,今早摘的百香果,明晚就能出现在新加坡超市。”她手机里存着客户发来的照片:吉隆坡茶餐厅的甜品杯里,玉林百香果籽在椰浆中晶莹闪烁。
晚饭时和玉林文旅局的老陈涮着牛杂火锅聊起未来。“粤语剧《乘龙怪婿》取景地云天文化城,以前广东游客要颠簸五小时。”他夹起涮好的牛百叶晃了晃,“等高铁通了,早茶后从广州南出发,午饭正好赶上玉林的牛巴粉。”火锅蒸腾的热气里,我仿佛看见骑楼老街的茶摊前,讲粤语的游客正和店主比划着要加酸辣椒。
回南宁的高铁试运行列车上,窗外速写般的风景从苍翠山峦渐变为城市霓虹。邻座戴安全帽的工人师傅指着电子屏显示的310km/h时速,黝黑脸上漾出自豪:“当年扛着凿岩机打隧道时,哪敢想能坐自己修的铁轨回家。”车厢那头忽然爆发出笑声,原来是一群学生在玩铁道主题桌游,棋子正落在标注“玉林北站”的格子里。
列车减速滑进南宁东站时,巨型穹顶洒下柔光。出站通道两侧的广告灯箱已预备好玉林旅游的巨幅海报:大容山杜鹃花海、真武阁悬空柱、陆川温泉雾霭…这些曾经藏在深闺的美景,正随着钢轨的延伸向世界招手。闸机口遇见当初聊天的老师傅,他举着接站牌张望:“闺女应聘上高铁乘务员啦,今天跟车回来试岗!”
站厅回荡起清亮的报站声,穿制服的新乘务员们列队走过大理石地面。银灰色车厢载着八桂大地的期待,即将在桂东南的红土地刻下新的年轮。那些带着热望出发的人们不会知道,此刻隧道深处仍有养路工在检修轨道。冰桶融化的水滴渗入枕木,像极了这条钢铁动脉汩汩流动的血液。
悦来网配资-炒股杠杆股票平台-线下手机股票配资论坛-成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